2)第九十一章 儒家_这个仙朝有点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看着摆满数个书架的竹简,有些惊讶。

  “这是脱胎于古礼的另一条路。”秦昭轻笑一声,“不必多问,看过之后你就明白了。”

  “臣明白了。”子非闻言也就不再多说,准备回去认真研究一下。

  “如今的人族,虽然法家为当世第一显学,但研究古礼的人依然不在少数。子非,你可知道哪些人的成就比较高?”

  “我所知的确实有不少,不过……”说到这里,他似乎有些犹豫,没有继续说下去。

  “有话直说即可。”秦昭见他这番作态,有些不悦。

  “唉,陛下。这些人恐怕未必愿意出仕,他们对大夏的律法和制度有些微词。”

  “嗯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”秦昭倒是并未发怒,文人出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。也未必就是恃才傲物,只是很多时候,当钻研愈深,理念差异就变得越发致命。

  “但既然他们研究古礼,将来就必然会入京的。”他语气自信地说道,“等你看过这些典籍,自然会明白。”

  见子非面露异色,秦昭又补充了一句,“当然,如今的大夏,依然要以法家思想为根本,包括官吏选拔,也是如此。治国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。”

  说话间,他却忽然一怔,想起了另一件事。

  那就是选拔文人的路子。

  虽然有了纸张和印刷,普及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。

  但实际上,真想从百姓中选拔人才,依旧是难于登天。

  想办学堂,搞科举,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  现在能普及的,只有书本,但没有那么多老师去授课。尤其对底层百姓来说,想改变命运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天赋。

  可问题是,有天赋的穷人家孩子,将来真的有机会入朝为官吗?答案恐怕是不行。

  只要进入朝堂,天然就会有派别之分,这是无法避免的。其实单就朝堂之中来说,这也并非是坏事。

  但是在人才选拔时,这就绝非是件好事了。

  为何读书做官成本高?

  都说“穷文富武”,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。

  “富武”是没错的,想要修行,要吃好喝好,非富贵之家不能为也,否则“炼精”时的精气从哪里来?传授修行法的老师从哪里来?

  但是相比修行,读书,或者说读好书的门槛丝毫不低,甚至还要高出许多。

  进行科举,当然会比如今的举荐、世袭强出太多,但也不过是把范围从曾经的“皇亲贵胄”下降一两层到“精英豪门”。

  至于底层泥腿子?想都别想。

  这是时代的桎梏。

  知识改变命运是千古不易的真理。但问题是,精英阶层学的知识与普通大众并不一样。

  以法家为例。

  正统书籍就那么多,但是不同学者的思想、观点、注解却并不一样。

  进行科举,卷子的确是密封的,所以就公平?

  那怎么可能!

  阅卷时看文风,也就是你在答题时习惯引用的章节或者你的思想偏好,一眼便能看出来老师是哪位,属于谁的门生。

  字体就更明显了,几乎能代表应试者的家境、背景、学识,一眼就能知道你是不是个土老帽。字体不对的,考官根本看都未必会看上一眼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诸多潜规则,几乎决定了读好书这件事与底层百姓无缘——除非能走大运遇到个好老师被收为徒弟。

  士绅乡贤能用钱财开路,得以接触到这些东西。普通百姓,可能吗?

  所以这个时代,想要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,其实并不容易,哪怕普及了知识也是一样。

  过去的经验早就告诉了秦昭,单靠【大夏皇榜】中的气运显示,是绝对不够的,太过于片面了,会有大片的漏网之鱼。

  尤其是还未做官的普通读书人,又能汇聚多少气运?

  而大夏最需要的,恰恰就是网罗起来这些人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9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